胶东乡村过年往事大年初一,新过门的媳妇们
2023/5/19 来源:不详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125/5212097.html
南方保留下来的祠堂数量比北方更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胶东半岛属北方,老辈虽然也有不少祠堂,但如今外观完好且还在使用的,并不多。因此,偶尔遇到一座,感觉相当珍贵。
在威海乳山市崖子镇大崮头村,就有这样一座珍贵的古祠堂(李氏宗祠)。它不仅建筑精美、外观大气,并且仍然可以起到祭祀之用。
由于名声在外,前去参观的人有很多,笔者也曾去观瞻过几次。
机缘巧合的是,上一次去参观时,祠堂门口正好有几位老人在休憩。而其中一位热情的大叔,还主动给笔者讲述了一段老辈过年时的旧事。
“现在过年虽然还来磕头,但热闹的程度不能跟以前相比了。老辈的大年初一,来磕头的新媳妇都要排队。”他说。
大崮头村的规模很大,上世纪末统计超过五百户人家。如此人口基数,一年当中过门到这里的新媳妇,少说也有十几个吧。
祠堂祭祀,通常只有男丁才能参与,但过门第一年的新媳妇是个例外。
在很多地方,新媳妇过门后的第一个“年”,都会有一系列的仪式或者说讲究。这些仪式或者讲究最核心的寓意其实就是“认门”。所谓“认门”,就是昭告先祖、问候族中长辈。而昭告先祖这个环节,有祠堂的话,自然就需要在祠堂中完成。
因此,在老辈的大年初一,大崮头村的祠堂就会出现新媳妇们排队磕头的情形。
此情此景,对于年纪较大的朋友来说,可能都比较熟悉;但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就相当陌生了。
以上规矩的淡化,一方面原因在于城镇化的大背景,另一方面也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每年举办的婚礼场次日渐减少,而新人们即便是结了婚,也大多不在老家居住,这一点跟过去的媳妇常住村里有明显区别。既然不住在村里,“认门”的需求,自然也就减弱。
至于思想观念方面,现代社会已经包容多元,人们不再刻板执行某一民俗,而是“怎么好怎么来”,多了几分理解和变通。
当然,民俗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在胶东乡村,还能见到一些“新媳妇过年”传统规矩的痕迹,只不过“磕头”已经变成了单纯的“拜年”了。
就笔者个人仅见,现在的形式大体是这样:
大年初一的早上,新媳妇在婆婆的带领下或者在丈夫的陪同下,依次给族中的长辈拜年,以之宣示自己在整个家族中的新身份。
对于登门问好的新媳妇,远支长辈只需客套几句,比如“这个新媳妇真有礼貌”、“你家真娶了个好媳妇”等等;而近支亲属就需要提前准备红包,让新人讨个彩头了。
到了第二年,拜年依旧,只是红包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