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推荐官柳编和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
2023/12/12 来源:不详北京最好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bdflx/文/王欣我是山东手造推荐官,我推荐乳山市簸箕姜家村的柳编。我国柳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织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逐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乳山境内的柳编产品,主要是产自簸箕姜家村,并且其主要柳编产品——姜家簸箕被列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簸箕姜家”村名的来源据《乳山市村庄图志》记载,簸箕姜家村村名的来历源于年明正统八年,姜姓人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姜姓人做的簸箕闻名四邻五乡,故命名为簸箕姜家村。据说,当时的姜姓人见此地依河傍水,到处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野柳,世代以编簸箕为业的姜姓人便把这里当作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从此定居下来。我国柳编历史源远流长,自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简单的柳编制品,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柳编制品也得到迅速发展。北宋画家张择端在其著名的民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上,画了当时平民常用的许多柳编制品,主要有挑篮、挑筐、车筐等,这标志着当时的柳编制品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了。据村里已85岁高龄至今还做柳编的姜福基老人说,姜家柳编手艺都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具体开始于哪个年代,哪一辈,并没有人考证。姜福基老人(左)和姜国基老人(右)在看柳编制品改革开放以前,生产队组织柳编队,专门有人做柳编,收购也是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村里编制柳编的人多了起来,当时从事柳编的农户多达30家,产品不仅销往乳山境内各个集市,在文登、海阳、牟平等县市也颇有名气。柳编制作有讲究姜家祖先在此定居时看中的那些野柳,叫做簸箕柳,也叫杞柳、白柳,是制作柳编的原料。每年阴历二月,要给簸箕柳“剃头”,就像割韭菜一样,把簸箕柳的梢全部割掉,让其重新发芽,立秋后可长到1.5—2米高,此时收割的簸箕柳要趁新鲜剥皮,做成柳条备用。以“簸箕柳”为原料做成的柳编,不会招虫蛀,而且只要不被雨淋,用完后放在屋檐下晾着,多年也不会坏。簸箕柳夏天做柳编要把柳条用水浸1个小时10分钟,冬天要浸2个半小时到3个小时,捞出后,放置12小时后再编,姜福基老人说,浸柳条是要掐着表看时间的,时间合适了,浸出来的柳条柔韧度才好,编织起来才柔软灵活。编制柳编的场地则更是讲究,是要在“地窨子”里编制的。地窨子建在地下1米处,只朝南留有一进出的门,没有窗户,虽然简陋,但向阳性好,冬暖夏凉,且利于保持室内潮湿,很好地保持柳条的水分适度。做柳编用的部分工具姜家柳编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浸条、装线、整形、绑圈、线沿、上舌头等多项步骤,环环相扣,任何步骤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编簸箕是要在簸箕沿里加一道“大梁”的,有的人为了省功夫、省原料,省略了这一步,编簸箕不加“大梁”,他解释说,这就像盖大楼的时候不用钢筋做“圈梁”一样,用不久就坏了。村子里很多人都称赞姜福基老人的柳编做得密实、耐用。姜福基老人说,编柳编就和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才受人欢迎。听一位村民告诉我,上一辈老人曾经讲过姜家柳编因为结实耐用,还不透水,曾经救过人命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早年有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丈夫外出做生意了,家里只有女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过日子,有一次发大水,村子里的大人们都抱着孩子往高处跑,女人抱不动三个孩子,她急中生智,把大一点的孩子放在大簸箩箱里顺水漂走,自己后背背一个孩子,怀里抱一个孩子,跑到山上躲避了大水,顺水漂走的孩子后来被下游村民们救了起来。柳编产品姜家柳编用途多样姜家柳编制作的生产工具种类多样,有簸箕、簸箩箱、圆斗等。现今人们最常见的柳编要数姜家簸箕了,姜家簸箕掌平、帮直、呈方形,大小不等,大号簸箕可以用来簸小麦、玉米、大豆等,小号簸箕用来簸大米、小米、高粱米等,依靠胳膊力量使簸箕上下颠簸,使粮食和糠壳、沙土等杂质分离。而在我的老家冯家镇,人们用的簸箕却和姜家簸箕样式不同,姜福基老人说,其实冯家镇人们使用的簸箕也是姜家簸箕,簸箕姜家村一个叫李春松的村民专门赶冯家集,卖那种长方形簸箕,和通常的方形姜家簸箕有所区别,那只是迎合不同地方人们的习惯而已。簸箩箱是用来晾晒、盛放粮食的,现在有少数家庭还有保存;斗、升等柳编现在却是极少能见到。斗和升都曾经是作为计量工具使用的。而现在,由于有了更加科学先进的计量工具和计量单位,所以,斗、升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村民姜国基老人在自家找到一个多年以前编制的“升”拿给我看,他笑着说,这就是“升”了,不过年代久了,已经很旧了。我记得听父亲讲过,旧时进粮店卖米,都是用斗、升量米,老板拿一个竹板,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交讫成交后,卖家会另外再加一些米,原来已抹平的平面鼓成一小撮尖头,这就是所谓的“添头”了。升由于姜家柳编的原料——簸箕柳本身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可以增加食物的香气,人们特别喜欢用来编织盛放物品、食品的容器。姜福基老人的老伴说,当年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用得最多的,就是“编篓”,那时候姜福基是生产队长,领着大家在地里干活,经常是中午不回家吃饭,要家属送饭吃。家家户户的女人们提着小编篓去山上送饭,这也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一道美丽的风景。乳山民俗作家辛明路老师曾经在他的作品《乳山老故事·武侠神功》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清朝时期,桑行埠村武侠邢洛书力气极大,饭量也极大,结婚那天,闹洞房的人们让邢洛书吃下了一簸箩箱米饭,外加一簸箕馒头。当然,这是人们演绎的故事而已,真实的邢洛书也许饭量很大,但一次吃那么多饭就让人不敢相信了。但这故事也充分说明姜家柳编产品在清朝时期已经应用于盛放食品。然而,聪明智慧的簸箕姜家村人,并不仅仅是把柳编作为生产和生活工具来制作和使用,姜福基老人讲,他闲暇时会为孩子们制作一些各种样式的柳编玩具,他为孩子们编的一些玩具编篓,样式可爱,大小不一,最小的只能盛放两只鸡蛋。孩子们有时候用来放几块糖,或者几块饼干,用来玩“过家家”,很是有趣,从新疆回来的亲戚见了,喜爱至极,特地要了两个小编篓带回去作纪念。柳编与民俗息息相关抓周,是我国自南北朝时期就流行的在小孩一周岁的时候举行的一种诞生仪式。各个地区的仪式大同小异,但在乳山市,小孩子抓周最先要准备的,必是一个新簸箕。把孩子抱到崭新的簸箕里,在孩子面前摆放一个长方形的木盘,里面放着书、笔、称、算盘、饽饽等,让小孩子任意去抓取。抓到书和笔,说明孩子将来可能会是个有出息的读书人;抓算盘,说孩子将来可能经商;抓到饽饽说孩子将来不愁吃喝等等。姜福基老人拿出几个新簸箕告诉笔者,他有一个孙子、一个外甥和两个孙女,他为每人分别准备了三个簸箕,专门为重孙子、重孙女出生后抓周用。去年10月份,现在烟台居住的孙子生了重孙子,他亲手编织了2号、3号、4号簸箕各一个,让儿子带去烟台,也带去了自己的祝福。而他的孙女们虽然目前还没有生孩子,他也每人准备了一套簸箕。姜福基老人为孙女做的簸箕姜福基老人还介绍,柳编还和婚嫁习俗有关。在早年,出嫁的闺女分家的时候,娘家一定要买两个簸箕送给闺女,意思是希望家底能由“薄”到“起”,寓意着生活美满、富裕。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柳编的民间手艺人已经很少了,而愿意学习此类手艺的年轻人更是少见,现在簸箕姜家村只剩下5户村民还在编制柳编。年龄最大的柳编手艺人就是姜福基老人,年龄最小的则是姜国基老人的儿子,而他的孙子不愿意继承柳编技术,去学习厨师手艺了。他担心再过几十年,柳编手艺会失传,但村子里一位村民颇有哲理的话又让他有些安慰,那位村民说“簸箕永远是簸箕,簸箕姜家村不会消失,簸箕也不会在人们的心里消失。”作者简介:王欣,女,山东威海乳山人,医务工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乳山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壹点号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