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便条及其背后的故事
2023/5/9 来源:不详北京治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滕长富
题记:
年9月3日,是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初,组织的首次革命遗址考察,其中就包括文中所述之牟平前垂柳村,为纪念此次研学活动仅发此文以纪之。
对于文献史料而言,最大的功能莫过于能够正本清源。革命战争年代,面对艰苦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党的革命文献与历史档案频遭劫难,很难完整有效保存下来,这很大程度上为研究考证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一位哲人曾说过,“历史从来都是残缺的”,或许正是因这种缺憾,才会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使命与担当,进而深入参与到红色文献史料挖掘、整理中,不断去填补历史的空白,向大众呈现更加波澜壮阔的党的革命历史画卷。关于红色手书便条前不久,朋友送来一页抗战时期手书便条,引起笔者的注意。这张便条32开大小,题头钤一枚“牟海公署第六区区公所钤记”印信,质地为粉连纸,毛笔书写,内容如下:为通知事,兹定于本月十日(即旧历本月十九日)上午八时,在本区公所(田家邨)召开乡长即中小学校长联席会议,布置一切工作。祈届期准时出席为要。此致。嵩林乡乡长:准备事项如左,所摊小麦已送多少,未送多少,上忙田赋尚欠多少。开一清单带来。第六区区长矫欣五(印)九月八日。首先,可以确定这是一件抗战时期的“红色文书”,根据便条上的提示,其书写时间应为年9月8日(即阴历年7月17日)。据资料记载,年3月,中共胶东区委决定将牟平县南部的八、九、十区全部和六、七区各一部划出成立牟海行政公署(县级),到年1月改为乳山县,这一行政设制存在仅三年多,故此一时期文献史料留存下来的极为稀少。表面上看,这张便条没什么特殊内容,无非是召集开会与征粮事项。里面提到的两个地方,田家邨,即现在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该村时为中共牟海县第六区区驻地;嵩林乡,为该区三镇七乡之一,现已撤销。而笔者在考证这张便条书写人——第六区区长矫欣五时,却有意外的发现……END关于矫欣五烈士矫欣五,这个名字在地方组织史、党史资料中很难找到,仅是在《牟平县志》烈士名录中,记有前垂柳村“矫馨吾”,虽然与前者音同字不同,按印信及便条内容推断应系一个人。根据县志上记载的名字,笔者又检索了一下山东英烈网,该网站相对详细:“矫馨五,籍贯山东牟平,年1月出生,年10月牺牲,生前单位为牟平县六区区政府,职务区长,年批准为烈士。”至此,关于矫欣五烈士的更多的信息已无从查找。而做为抗战时期的一名区长,身处高位为国捐躯,因何史册上会籍籍无名,这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随着笔者抽丝剥茧的挖掘和整理,事情的本源渐渐浮出了水面……暇日,翻阅山东教育出版社《战争年代的胶东公学》,其中有篇乔浮沉写的《胶公生活回忆》吸引了笔者注意,文中写到:“年秋,胶东党政机关转战至牟平、海阳县之间,胶东公学也迁移到该地,距离我家(前垂柳村)邻近的凤凰崖村……那时前垂柳村与凤凰崖都建立了党支部,我父亲矫欣五是这一地区党组织的早期党员……”文章的作者竟是便条上那位矫欣五的后人,对于这一发现着实让笔者大喜过望,立时又燃起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乔浮沉(—)原名矫福纯,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前垂柳村人,年参加革命,就读于胶东公学、胶东抗日军政大学。长期在部队从事宣教、新闻工作,曾任军报、新华社分社、军委总政《八一》杂志编辑。年调任地方,历任《安微日报》《安徽文学》负责人,合肥市文化局副局长,安徽省文学院副院长等职。著有《省委书记和他的同僚》《海上风暴》等。有了这条重要线索,无疑对查证矫欣五烈士踪迹提供极为有利的帮助。于是,笔者立即动手翻出与牟平、乳山有关党史、史志资料进行认真查阅。诚如所料,在《牟平文史资料》年第三辑上如愿找到了需要的答案……矫欣五,即矫馨吾、矫馨五,年生,牟平县第六区埠西头镇前垂柳村人。早年在青岛教书,“七七事变”后回到本村任小学教员并承担党的地下组织工作。年2月,雷神庙战役结束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移防至牟平县埠西头、前后垂柳、凤凰崖、崖子一带休整。当地地主武装闻知倍感威胁,为达赶走三军目的,他们蛊惑不明真相的群众游行示威、搞破坏。根据“民先”总队指示,牟平县队部与前垂柳村小学教员、地下党员矫欣五等,迅速组织四乡八舍数千名民众,高举旗帜、土枪等齐聚崖子镇西沙河柳树林中,举行挽留三军现场大会。会上矫欣五义愤填膺呼吁,“三军没饭吃,我们讨饭也要给三军吃。三军没衣穿,我们不穿也要让三军穿。我们不让三军走,谁要赶走三军,我们就跟他拼命!”此举,很快被国民党特务侦悉,待三军刚刚西进第二天,矫欣五即遭绑架命悬一线,为营救革命同志,前垂柳村连夜筹措两千元巨款赎人。年冬,矫欣五又奉命秘密潜会本村,以教书、经商为掩护继续坚持地下工作。次年3月,牙山地区二次解放,矫欣五被任命为牟海县第六区区长、县大队六区中队长。年秋,矫欣五作为分批赴鲁南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的成员之一,在途经胶济路时,不幸遭遇敌人伏击壮烈牺牲。关于矫欣五烈士任职信息,笔者曾专门查阅过《中国共产党乳山市组织史料》(-),在抗日民主政府各区干部章节中记载,年2月至年春,牟海县第六区区长为于芹生。而便条上明确显示,矫欣五担任第六区区长的时间也是在这一年度。此据乳山市原党史办主任高玉山向笔者讲述,年10月,乳山县建制曾一度被撤销,辖地划入文登、海阳、烟台,年1月又恢复建制。在这样反复的倒腾中,致使一些建国前的档案弄乱、弄丢。所以党史、组织史里有些资料信息缺失、失准亦在所难免。由此,笔者释然。关于一封感谢信按说,与这张便条相关的故事,至此应该告一段落了,但在考证过程中,笔者又发现矫福纯先生另外一篇回忆文章,题目叫《荏苒岁月有余痕》。他在文中提到一件往事,年春节,其三弟的女儿在收拾老家房屋时,从墙缝中发现一封信,这封信是山纵八路五支一总队(即团)写给前垂柳村村长的,内容为感谢该村全体村民,筹款搭救被难的矫欣五同志。信封和信笺虽有虫蛀,但信笺上关防与文字仍然完好无损。该信全文如下:“敬启者:查去年(笔者注,年)三军离牟平后,本部矫馨吾同志曾被某部扣禁,幸蒙贵村好义诸君,力为斡旋并慨筹巨款多方运动,馨吾同志得复自由,此不仅该同志终身感戴,亦本部全体同志每念不忘也!且(笔者注:此处有“兴”字,书写时圈掉)馨吾之事非为一己,际此抗战建国之伟大时代,诸先生竟自觉有钱出钱之正确、热心捐助抗日事业,诚不愧群众领袖,国民楷模,此种义行永世可风。除专函敬外。谨代表馨吾同志及全体将士无上景仰,希即查照,并转达书函好义诸君前为荷!此致前垂柳村村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游击第一总队(钤印)7月26日从信中的内容判断,书写时间应该是年。这封信一方面佐证了矫欣五烈士,当年为佑护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之安危,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另外,也充分反映出这封信的革命文物价值与历史意义。而恰恰这样一封珍贵的红色文书,其背后竟然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遭遇。当年,在老家墙缝里发现这封秘藏了43个春秋的“传家宝”后,矫福锦立即邮寄给了二哥矫福纯。作为一位执笔创作大半生的革命作家,读罢此信,矫福纯“禁不住心潮起伏,似乎眼前又浮现出当年父亲矫欣五投身革命的英姿,闪现出八路军与胶东人民的鱼水深情。”为了很好的保存历史传承佳话,他们弟兄决定把这件珍贵的“传家宝”捐给了“山东革命文物馆”,而因这一封感谢信引出的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前垂柳村)在年出版的《芝罘历史文化丛刊》第18期上,刊载一篇《山东纵队五支队游击第一总队矫欣五烈士的珍罕公函》的文章。文中记述,年12月中旬一个周末,作者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一封信函,收件人是济南中共山东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寄件人是北京天坛南门公共汽车二厂安全科矫福锦。随后,他打开翻看,发现这个信封里还夹带着一枚老信封,信封上用毛笔工整的写着“前垂柳村村长启”,左下角钤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游击第一总队”印信。没错,这封信就是矫福纯弟兄,当年商定捐赠的那件“传家宝”,但接收单位并不是什么“山东革命文物馆”,而是山东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查,该研究会成立于年8月,原名叫山东地方党史资料研究会。年10月,又改为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据知这个部门是以研究党史、编撰丛刊为主,非档案管理部门。很显然,矫氏弟兄当年是把这封信函捐给了该研究会。但不知何故,这封见证军民鱼水情的革命文物,且饱浸矫家人心血的红色“传家宝”,在岁月轮回中辗转流离,最后竟又出现在北京的旧货市场,所幸被这位叫姜斌的有心人收藏到,并将其带回故里慨然捐赠给了烟台市档案部门。自此,这件屡经坎坷的红色“传家宝”,总算找到了一个稳妥的“家”。同时,更了却矫氏弟兄多年之夙愿。(文/滕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