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秋话玉米
2023/12/12 来源:不详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作者简介:刘方计,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莫言研究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乳山市母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年被聘为冯德英文学馆特约创作员。年荣获乳山市十佳文学创作者光荣称号。年被评为乳山市十大民俗艺人。作品散见《威海晚报》《齐鲁诗歌》《诗词百家》《新诗刊》《青州文苑》《悦读》《情感散文》《时代文学》《参花》等国内媒体和文学期刊。秋话玉米在胶东管玉米叫苞米,土说叫棒棒。冬天,人们谈到保暖时,在食物方面,总要说到多吃点玉米面饼子,多喝点玉米面稀饭,因为它含有大量的淀粉,产热量在谷物类粮食中是很高的。其实,对玉米的认识,也是近些年的事。在“地瓜饼子,咸菜羹子,不吃就等着”的年代。人们也只是作为普通的充饥食物而论,地位并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玉米才有了新的研究和发现。玉米,名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有的地方叫王蜀黍、有的地方叫苞米、苞谷、也有的地方叫棒子,据说玉米的名字有五十多个,是粮食中乃至植物界少有的,而我们胶东方言则叫“棒棒”“棒米”。玉米的身世说起玉米的历史和身世,用小品演员宋丹丹的话说,那可是相当地久远。玉米的故乡远在墨西哥和秘鲁。据考古学查定,玉米的祖先——野生玉米在墨西哥生长至少有八万年的历史。从墨西哥发现的七千年前遗留下的古老玉米植株,断定印第安人在公元四、五千年前已开始种植玉米了。大约在公元十六世纪初传于我国。当时外国人是把玉米当成进贡的礼物送给夏帝的,所以它还被称为“御麦”。据明代田艺蘅在《留青日札》里记载:“御麦出于西番,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得此种,多有种植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玉米的记载。公元年,安徽《霍山县志》载:“今者玉米延山漫谷,西南二百里,皆持此为终岁之粮矣。”可见玉米在二百多年前已作为粮食被普遍种植了。说玉米全身都是宝,实不为过。据测定:玉米含淀粉高达65.5%,植物蛋白8.2%,油脂3%,纤维质2.4%,其余为水分和矿物质。玉米胚芽体质量小,含油量却很高。经过加热,加压处理之后,可以从中提出食油,人造黄油等油料。玉米油是一种疗效很高的营养油。其中亚油酸,植物留醇,维生素E的含量都高于其它植物油。亚油酸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及血脂的作用,经常食用可以防止粥样动脉硬化。用玉米淀粉生产的糖,被人们誉为人造蜂蜜。玉米中含葡萄糖50%以上,果糖40%以上,低糖4%左右。这些物质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极易被人体吸收,不容易转化为脂肪。珍贵的工业原料玉米淀粉还可以制出葡萄糖,生产谷氨酸、柠檬酸和山梨醇等。此外,玉米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食品工业中的味精,酱油,糕点,酒和罐头等。玉米不仅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是家畜家禽等动物的上等饲料,素有“饲料之王”之称。在这里,我们还要提一下玉米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说玉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根叶治小便淋漓。”特别是玉米须,有很好的利尿、降压、止血、止泻和健胃的功效。对治疗肾炎、浮肿、胆囊炎、胆结石、黄疸性肝炎、糖尿病、高血压、血尿、消化不良性腹泻等有良好效果。临床上,用玉米须治疗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疗效明显,而且稳定。玉米须还是一种有效的利胆剂,它有减少胆红质的含量,缓冲胆汁中的沉渣,降低其浓度比重等作用。实践证明,用玉米须治疗疾病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称得上是一味让人放心的中药。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要,玉米身上将会有更多的东西被人们挖掘出来。食物中曾经的细粮玉米价值不菲,是因为它的许多优点被人们发现的结果。其实,在野菜、地瓜果腹的年代,玉米就已经受到人们的晴睐了。远的不说,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家的玉米那可是金贵,基本是作为细粮对待,每当吃饭的时候,锅里烀着一圈玉米面饼子,大人每人一个,剩下的我们每人也就是拤一口给我们就不错了。记得吃饭的时候,大人们都不舍得吃,爷爷把一个饼子一掰两半,一半往嘴里咽着,另一半就悄悄放到灶篱盘(盛饭的炊具)里,大爹和父亲看爷爷的眼色行事,也都留下一半,这样我们每个孩子才能分得一镂(饼子一半的二分之一称一镂)饼子,那时形容生活条件好的人家,都是“谁谁家的棒棒饼子管尝”。那时一些无劳力的人家,谁能给个饼子吃,就能无偿地调动一个人给他们干一上午的活计呢。这不是人穷志短,实在是肚里缺食啊。最早对玉米的记忆是八九岁的时候,那时的印象就知父亲和大爹(伯父)到山里去砍(收)玉米了,心里不用提有多高兴了。因他们砍玉米能捎“甜”回来咂。玉米秸含糖分多,刚砍下的玉米秸大多都很甜,像甘蔗一样,劈了外皮,里面的瓤比甘蔗还甜呢。所以大人到了地头总是先到地里捡甜的玉米秸砍了,拿出来自己先咂一会甜再干活。在砍玉米过程中发现有甜的,这种甜不结穗,很容易辨认,就在根部砍下,再把秸头朝下,留出一米多一点将头砍下,留下的就是一块(根)甜。记得每次回来,他们每人都能带一捆甜回来,我们早上咂,晚上也咂,有时嘴上都咂出了口疮也咂。那时候,过年过节才能得到一块两块糖的,这甜味不比糖差,逮着了,还不使劲咂啊。后来大了,星期天生产队有孩子们能干的活,我父亲从不放过机会,总要领到手,譬如看夜牛,那时牛耕完了地要在山里喂饱再牵回饲养院,也就两个钟头,就能挣一个工分,再就是庄稼地里间苗的活,我就是这时候对玉米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的。栽种收获有技术玉米属秋粮,分春秋两季种植,春玉米是救饥之粮,在中秋左右收获,秋玉米是在割麦子前半月种植,老秋收获。我不知为何称玉米为粗粮,这不公平,玉米在我们家分明就是当细粮来吃得嘛。可我在给玉米间苗的实践中了解到,粗粮的定义就是比细粮好种好收就叫粗粮,说到家,粗粮就是一种粗管理的粮食作物。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呢。玉米播种出苗后,就是间间苗,除除草,培培土就只等着收获就完事了。间苗应该是种植的后续工作,是播种后为了保证出苗率而为之的一项活计。种植玉米的时候,首先起垄后,然后用镢头在垄上打窝下种,下种时每个窝里下四五粒种子,因那时的种子不能保证一粒就能出一棵苗,是广种博收之举。间苗就是把健壮的苗子留下,把弱小、不在垄线和过密的苗子剔除,如果发现缺苗断垄的地方,就在间苗过程中挖好苗补栽。本来这是农活熟练的劳力在锄第一遍地用锄头就能解决的问题,可他们为了减少锄地带来的麻烦,就在锄地前由半劳力和学生劳力来干,我记得我们学生劳力比不上半劳力,我们间一天的苗挣四分半。在间苗过程中,我还真学到了不少有关种种植玉米的知识呢,如:“若要苞米结,除非叶接叶;若要苞米结得大,不可叶打架”,“玉米去了头(玉米稍的雄蕊),力气大如牛”等等。这都是有关合理密植和合理管理的问题。间苗一般和锄第一遍地同时进行,这一次后,玉米就定苗了;锄第二遍地就伴随着追肥,人粪尿及后来有了化肥,都是这时候施,施肥后就培土了,玉米怕倒,老人怕摔跤,这一次很关键的,第三遍锄地也就是除除草的事。砍苞米是收秋的事,也是农事倒茬的的关键。玉米收得早,麦子种得快。砍玉米时,情景很壮观,成片的玉米在秋阳的照射下泛着翡翠绿,苞米穗子竖立,叶子有序低垂,绿中带黄,微风吹动,发出一阵阵莎莎声,像是欢迎胜利者的到来。砍苞米的劳力一字在地头摆开,挥镰收获,咔嚓——咔嚓——,一镰一棵,三五棵一把,他们把砍下的苞米棵子顺垄放下,每二三十棵为一铺堆放,遇到“甜”就砍下竖插在地上,砍到头了,再回来拔起捆成捆,留着捎给孩子。玉米砍倒后,妇女劳力们就开始剥苞米了,她们把剥下的苞米装车,然后把苞米秸捆好,一铺为一帽子(一捆)捆好,依次进行。玉米进场以后,晚上就进行分配了,辛劳了的人们在各自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人们把青玉米拣出来煳(煮)着吃,大个的棒子把好叶剥下留作做蒸馒头的垫布(俗称棒棒叶),然后该上架的上架,该上垛的上垛。收玉米的活计结束。如今,玉米种植少了,收获的玉米也大多做了饲料,玉米当年的风采似乎有所下降。然而,现在有一种“水果玉米”又初露头角了。水果玉米就是把还没成熟的玉米,此时它含糖分低,趁嫩剥下来,进城销售,市民们买来煮着吃,香嫩可口,很受欢迎,一块钱一穗,一亩地下来也可收入四五千块呢。岁月一年年老去,翻动历史的记忆,当年种植、收获、享用玉米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到老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