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记忆红色乳山,大爱乳娘

2023/5/11 来源:不详

全网抖音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0927/115874.html

乳山,因山而得名。

连绵起伏的青山峻岭,曾经作为天然屏障,孕育了一方红色圣地:这里发生了“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事迹;这里留下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辉足迹;这里荡漾着《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的文学芳香······

似乎是历史的巧合,在年至年间,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因为胶东育儿所的落户,多名乳娘和保育员,用她们甘甜的乳汁、无私的大爱,养育了名革命后代,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让“乳山”更加名副其实。

编辑

硝烟炮火中的革命摇篮

“咚咚咚,咚咚咚——”年清明后的第一个夜晚,寒气袭人。几声急促的敲门声,敲开了牟海县(今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崖村沙春梅的家门。

“谁呀?”沙春梅警惕地问了一声。

“大嫂,是我,村长来找你商量事,你开开门吧!”沙春梅听出来,这是村妇救会会长矫凤珍的声音。

门开了,村长杨同烈与抱着一个婴儿的矫凤珍迈进门来。

村长杨同烈开门见山地说:“春梅,咱部队上有个干部的孩子,刚出生3个月,父母因为要参加革命,没办法带着她,想找一个奶娘帮助喂养。”

“知道你刚生下的孩子丢了,心里正难过。趁你现在还有奶水,希望你愿意接受这个孩子,也算是为革命为抗日作贡献。”矫凤珍说。

沙春梅一家也是个革命家庭,丈夫杨锡斌在抗日队伍里。在婆婆的支持下,她义不容辞地接过了这个襁褓中瘦弱的叫“春莲”的婴儿。

对她来说,接过了这个孩子,就接过了千金一诺的誓言,接过了这份超越血脉的亲情,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

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像沙春梅一样有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先后哺乳养育了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

时光倒流至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迅速南犯,同年10月入侵山东,不久山东全境被日军占领,胶东地区的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被迫频繁转移。时刻准备行军打仗,孩子无法养在身边,有的只能含泪将孩子送给老乡,有的忍痛直接把孩子放在路边,祈求能被好心人收养……

为保全革命后代,解除后顾之忧,中共胶东区委指示胶东区妇女抗日救国会筹办一处战时育儿所。

年11月,胶东区妇救会秘书苏政受组织指派,到荣成医院筹备成立一个育儿所,专门收养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育儿所成立之初,收养的幼儿只有两名。后迁至沟曹家村,医院育儿所。

进入年,因形势逐渐恶化,育儿所必须找一个安静可靠稳定的地方。

牟海县(今乳山市)位于牟平的南端、海阳的东端,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地理位置偏僻,共产党的红色政权比较强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

当地人民接受革命思想比较早,老百姓拥护共产党,党员活动非常活跃,共产党党政军机关、八路军兵工厂、胶东公学、医院和制药厂常驻扎在此。境内英勇悲壮的“一一·四”暴动,曾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胶东的统治。

牟海县自然而然便成为了育儿所转移的首选安全之地。年4月,育儿所辗转到了牟海县这个环境隐蔽、群众基础好的东凤凰崖村。同年7月,随着孩子的逐渐增多,中共胶医院育儿所的基础上成立一个独立的胶东育儿所。9月,牟海县全境解放,局势好转,胶东育儿所转移至交通相对便利的田家村。

当得知胶东育儿所要来时,田家村的村民们立刻忙活开来。村民兵自卫队指导员沙书尊,把给兄弟刚刚盖好的两栋新房让出来给育儿所的孩子们住;村民沙民主动让出有火炕的北屋给所长和孩子们住,每天为他们烧火取暖,自己则搬到没有火炕的南屋;田家村自卫队每天安排民兵轮流在村头和路口处放哨,防止可疑人员进入村庄。在民兵的保护下,育儿所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胶东育儿所迁到田家村后,工作逐渐走向正规,组织机构更加成熟。到年8月抗战胜利,幼儿已从2人增加到了人,工作过的乳娘和保育员有多名。此时,没断奶的孩子被托付给可靠的乳娘,随乳娘分散在各村居居住;断了奶的孩子由育儿所保育员统一照料;年龄稍大的儿童则被安置到驻村小学学习,一切供应由育儿所负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