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壶庄艺道可鼓乐,新竹又高节四方竹鼓
2022/5/13 来源:不详北京最大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604561.html
百年
范家
赏析
中国文人很喜欢种竹在院,好像只要窗畔有竹子静静伫立,就能听见贤者的教诲声声入耳。刘克庄曾写自己“借居未定先栽竹”,大抵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向往。中国文人在竹子身上发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品质,也发现了自我。
太湖西望范家壶庄大生园,假山、水池、回廊、庭院、载竹、植树、造景······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别有洞天。黄金竹、墨竹、文竹、罗汉竹、毛竹种植于院落四周,春风夏雨后,竹笋拔节高升,翠竹层叠。
往来其间,可忆起竹林七贤的传奇故事,可读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又可诵元杨载《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可想起郑板桥那“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传世画作;最不可忘“大生壶”。“大生壶”以竹子为题材紫砂作品,更是代表了紫砂传统手工艺人借以紫砂泥为载体,通过技艺语言塑造出他内心世界对代表“君子”品性的竹子。大生竹鼓壶、四方竹鼎壶、六方竹鼎壶等传世作品,在宜兴紫砂史上熠熠生辉。
而今,大生壶第四代传人范伟群先生光前裕后,继承传统,又不断在他的手艺活中注入自己创新的思想与设计理念,创作了一件又一件彰显紫砂艺术个性的“竹”题壶。
四方竹鼓壶,就是其中一件。
四方之型,自下而上,节节高,升之,赏之,分明是源于自然竹子的形态,却又是高于生活抽象升华的艺术妙品;方中寓圆,圆藏方中;隐去了,岁月苍茫;藏敛了,青葱锐气;器度如许,不在形态之大,那端庄气韵的豪迈里,是丈夫之志;不言其说,妙得巧工,不夺俗尘之倦,多了是那一分潇洒自在。
我想大生园内的竹子,也一定是范伟群先生寄托了对前人的追忆,对竹子“君子”之品格的追求,对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自我感悟。
季羡林先生曾引用过日本学者岩山三郎的几句话:“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
原创图文
三元子
年5月11日於范家壶庄
人物
简介
范伟群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
江苏陶艺专会委副会长
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荣获首届江苏工匠称号
首届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范家壶庄创办人,艺术总监
宜兴市丁蜀镇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江苏省物价局物特聘紫砂艺术品价格评定专家
中国紫砂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70年生于陶艺世家,“大生壶”四代嫡传,承祖艺继陶业。师从吴同芬、季益顺、徐汉棠。清华美院、中国美院高研班学员。三十多年的学习钻研,掌握扎实的传统手工技法,获得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范家壶艺传统技艺档案》。多年来创作一百多件紫砂新品,深受藏家珍爱,并成立“范伟群壶友会”。扎根农村,创办“范家壶庄”、成立“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授徒数百,为无锡人大代表,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台、港、澳地区举办紫砂作品展,推广交流,传播紫砂文化,并获得“全国百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宜兴市十佳青年、宜兴市首届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积极奉献,捐资成立“丁蜀高级中学范伟群优秀学生奖励基金,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爱心大使“称号。中央一套、二套、三套、四套、七套电视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所制作品工精、型美,文化内涵深厚。而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陶瓷博物馆、韩国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军事博物馆等收藏。先后出版《宜兴紫砂简史》、《民国紫砂简史》、《范伟群紫砂艺术作品集》等多部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敬业爱业,致于传承紫砂技艺,传播紫砂文化,为紫砂艺术的繁荣努力作出应有贡献。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