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短的名单不朽的荣光
2023/5/21 来源:不详诸葛奇方白斑膏 http://www.bdfmall.com/bdfyp/m/1887.html
山东省乳山市西北,崖子镇姜家村,春寒料峭。
92岁的王葵敏盘坐炕上眺望窗外的时候,时常会想起自己20岁时抚养过的八路军的孩子政文……
远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清华大学,舞剧《乳娘》正在新清华学堂演出。
王葵敏不曾想到,当年她和姐妹们哺育革命后代的故事,在年的春天里,被搬上北京的大舞台。演出结束时,掌声持久而热烈,年轻的学子们饱含热泪,久久不愿离去……
70多年前,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多名年轻女性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一项重任——为前线的八路军将士哺育后代,成为“红色乳娘”。在日军残酷扫荡和胶东育儿所艰难迁徙中,名乳儿无一伤亡。
走过70余载历史烟尘,“红色乳娘”深藏功与名,朴实如胶东山野阡陌间悄悄开放的山菊花。
烽火中诞生的“英雄母亲”
乳山,抗战期间曾名牟海县,是胶东抗日根据地重要的支前基地和稳固的后方。上世纪40年代,全国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胶东根据地也遭受了日军频繁“扫荡”和残酷杀戮。
年11月,日军对马石山一带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拉网大扫荡”。“我帮村里的乳娘抱着孩子往山上跑,跑到一户人家,在炉灶底下挖个洞,躲在里面逃过了一难。”忆及这段经历,王葵敏常常还会感觉“腿肚子直打颤”。
这一轮扫荡,几乎村村遭劫、户户蒙难,仅仅一天半的时间,马石山主峰及周边就有名军民被杀害,史称“马石山惨案”。
面对日军频繁“扫荡”,八路军被迫不断转移,婴幼儿抚养成为一大难题。经当时的中共胶东特委研究,决定成立胶东育儿所,并就近寻找健康可靠的农村妇女哺育乳儿。
年初夏出生的司晓星(乳名福星),是胶东育儿所最早的乳儿之一,出生不到两个月,司晓星随父亲就上了战场。
“父亲带着队伍打游击,警卫员叔叔骑马用背篓背着我。结果马受惊吓一摔,把我甩出去了,我掉在地上还在酣睡。”司晓星说,父亲司绍基在世时说起这一段,常常哈哈大笑。
两个月后,司晓星被送到胶东育儿所抚养;6个多月的时候,战争形势日紧,她被送到了乳娘姜明真家中。
“眼看鬼子进村了,乳娘带着我和她自个儿的孩子往山上跑。好不容易躲进山洞里,两个孩子在一起,只要喂一个,另一个就哭闹。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她把10个月大的亲生儿子送到另一个无人的山洞,带着我躲到了另一个山洞里。”司晓星眼含泪水说,“等日军撤走后,乳娘扒开被日军空投炸弹炸塌的洞口,看见儿子身上满是泥土和鲜血,连骨头都露出来了。回家不几天,我这个‘哥哥’就夭折了。”
司晓星并不是姜明真喂养过的唯一乳儿。胶东育儿所历史资料显示,她曾先后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无一伤亡;而她自己的6个亲生骨肉因为战乱、饥荒等原因,有4个先后夭折了。
“乳娘对我们这些乳儿,真是‘人在孩子在’。她们说,孩子放在这里就放心吧,孩子爹妈是为了打‘鬼子’,他们在战场上流的是血,我们不过是给孩子一口奶吃。”现居北京的乳儿徐永斌说。
绵延70余载“母子情深”
胶东育儿所于年更名乳山县育儿所,年撤销。但乳儿与乳娘之间的大爱传奇,却一直绵延不断、延续至今。
年,乳儿李建英(乳名金枝)出生仅3天,就被随部队紧急转移的父亲李大林通过妇救会托付给了乳娘戚永江。戚永江时年34岁,家中6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但她精打细算,处处优先为乳儿建英考虑。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计更加困难,为了让建英读书,戚永江狠狠心,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宫培爱辍学务工去了。
直到年,李大林终于辗转打听到女儿李建英的消息,并与戚永江商量带孩子回济南读书。为了建英的前途,戚永江虽然百般不舍,依然默默含泪送走了16岁的建英。
建英虽然人走了,但心一直没有离开,视乳娘如亲娘: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乳娘;逢年过节常“回家”看望乳娘;退休后每年都回乳山陪乳娘住上一段时间,为老人洗澡梳头、洗衣做饭,老人逢人便夸“女儿好”……
许多乳儿由于送入乳娘家中时年幼,对这段经历并没有深刻的记忆。而特殊的战争年代里,许多父母也不清楚孩子到底交到了哪个好心的乳娘手中,还有的乳儿甚至早已没有了父母……成年后,越来越多的乳儿加入到了寻找乳娘的行列之中。
司晓星就是其中最为执着的寻亲者之一。因为父亲当年是通过中间人将她交给乳娘的,而这名中间人早已离开乳山杳无音信,司晓星历经多年寻找,一直未有突破。直到年,在一群当年乳儿组成的“寻亲团”伙伴们的提醒帮助下,司晓星反复核实才最终确认,她的乳娘就是那个牺牲亲生儿子换来她性命的姜明真。此时,姜明真已离世9年。
“‘弟弟’(姜明真的小儿子)告诉我,家里早就盖起了新房,可俺娘(姜明真)直到去世都没有搬出当年抚养乳儿的老宅子。她就是怕孩子有一天来找,搬走了就找不到地方了。我真是对不起她!”司晓星说,这是她一生的亏欠。
和司晓星情况相似,当乳儿徐永斌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到乳娘所在的崖子镇西涝口村时,却被告知,乳娘刘喜孟已过世多年。他连夜跑到乳娘坟前,长跪不起。“娘,孩儿不孝,来晚了!”
儿在寻娘,养育恩重;娘在盼儿,舐犊情深。
在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华伟工作的档案室内,多页第一手资料集纳成册,此外还有胶东育儿所工作人员及乳儿提供的笔记本、证件、书籍、寻亲笔记、照片等文物40多件,和一些乳娘在家中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
位于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的胶东育儿所旧址,近年来经过修缮,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随着当地搜寻挖掘工作的有效推进,一份挂在墙上的乳娘和保育员名单,一直在不断拉长——现已查访到乳娘信息人、保育员信息人。
然而,另一张名单正在不断缩短。
记者在乳山采访时获悉,目前仍在世的乳娘仅剩6人,其中不少常年卧病在床,有的已神志不清。而当年的乳儿们,如今也多在七八十岁的高龄。为了帮助乳娘圆“盼儿之梦”,乳山市正持续开展寻找乳儿的行动。
“乳娘之光”映射民心向背
和平年代的人们,可能很难充分理解胶东乳娘的这份无私和朴实。舞剧《乳娘》的女主角查娇娇为了演出来到乳娘家中采风后,才对乳娘们当时的心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很多乳娘都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俺不识字,但能分得清好和坏、善和恶,谁对人民好,俺们就拥护谁’,我想这最质朴的语言,恰恰最能说明,她们为何如此厚待乳儿!”查娇娇说。
人民军队对百姓以命相救,“红色乳娘”对乳儿以命相助。
“乳娘们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吮,最后一口粮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留给乳儿穿,最后一丝生机留给乳儿’。正是一个个平凡的乳娘、支前的村民、参军的群众,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帮助人民军队在艰难困苦中走出一条非同寻常的胜利之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舞剧《乳娘》导演傅小青说。
今年以来,舞剧《乳娘》在北京、济南、南昌、大连、威海等多个城市巡演数十场,演出现场观众激情澎湃,掌声如潮……乳山胶东育儿所旧址,参观瞻仰者络绎不绝,尽管他们年龄、职业各不相同,但都被乳娘精神打动,许多人都在现场禁不住流泪。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红色乳娘,是党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守望相助的历史见证,永载史册,永远铭记。”
据新华社济南9月7日电